如果有機會到了牛津,務必朝聖一下有著「博物館的博物館」美名的阿什莫林博物館(Ashmolean Museum)。
據統計,至2024年英國有超過2500座博物館,光是倫敦就超過170座。為什麼阿什莫林博物館能號稱「博物館的博物館」?這要從文藝復興時代說起。
阿什莫林博物館的起源
近代博物館起源於文藝復興時代,以十五世紀貴族的珍物陳列室(Cabinet of Curiosities)為典範。到了十六世紀大航海時代,歐洲列強於殖民地掠奪、購買、蒐集文物與標本,並成為十八世紀建大型國家博物館的基本館藏。
這些歐洲霸權時代建立的國家博物館,首要任務便是宣揚國威,因此具有強烈的國家主義色彩。最耳熟能詳的例子便是英國的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與法國的羅浮宮(The Louvre)。
然而,王公貴族的珍物陳列室與殖民霸權時代的博物館,僅開放給貴族與社會菁英欣賞。英國首座真正的公眾博物館,是1682年成立的阿什莫林博物館。
圖片來源:阿什莫林博物館網站(https://www.ashmolean.org/)
當時富有的古董商埃利亞斯.阿什莫爾 (Elias Ashmole) 將他的藏品捐給了母校牛津大學。隔年,阿什莫林博物館開放參觀(在當時是很爭議的政策),是英國第一座公共博物館,也是世界上第一座大學博物館。
由於幾乎保存了開館之初的風貌,更象徵英國透過博物館推廣知識的里程碑,所以才有「博物館的博物館」的美名。
所以,阿什莫林博物館的內部是什麼樣子?
阿什莫林博物館展廳介紹
阿什莫林博物館的象徵意義很高,許多藏品也是具有非凡的歷史意義。
如果你不知道該看什麼,但不想錯過最經典的展品,可先參觀策展人推薦的「重點藏品」。
如果你對英國和歐洲史感興趣,建議你快速瀏覽博物館網站的典藏系統,查詢你感興趣的歷史是否有相關展品正在展出。典藏分類非常清楚,幾乎是博物館查詢資料庫的典範了。
如果你想無壓力隨意參觀,一般停留時間是3小時以內,可以參考導覽地圖:
要注意的是,英國Ground Floor指的是一樓,first floor指的是二樓,second floor指的是三樓,以此類推。因此在導覽圖中:
LEVEL -1 地下一樓展廳「探索過去」(Exploring the Past):除了探索不同文明如何作為連結全球文化的發展,也介紹博物館收藏史,以及當時歐洲視角下的奇珍異品,象徵啟蒙時代西方人對於遠東與異文明的好奇。建議可由地下一樓的第2展廳,從「阿什莫林的故事」開始參觀。
LEVEL G 一樓展廳「古代世界」(Ancient World):探討旅行如何將古代世界聯繫在一起,涵蓋了古埃及、古希臘和中國。
LEVEL 1 二樓展廳「亞洲交匯」(Ancient Crossroads):探索絲路和地中海與亞洲之間的海上貿易路線。
LEVEL 2 三樓展廳「西方遇見東方」(West Meet Easts):透過西方藝術、日本和中國館藏,介紹東方與西方如何接觸彼此的文化。
LEVEL 3M 四樓中層:19至21世紀藝術收藏。
LEVEL 3 四樓:不定期變更的特展。
各樓層展廳所收藏的物件呼應了它們各自的時代順序,並隨樓層順序遞增排列。
當你隨意走走時,建議可以好好感受一下博物館的特殊氛圍。
圖片來源:博物漫遊 拍攝
重點一:感受「博物館的博物館」的特殊氛圍
阿什莫林博物館作為英國首座開放的博物館,天花板偏低,燈光昏暗,配上深色系的展板,你會需要相當專注才能看清上面的文字說明。不同展區的空間格局相對小,你或許不容易停留在個別展示櫃前細看裡面的文物。
圖片來源:博物漫遊 拍攝
傳統的展示方式和保存開館初期風貌的展示空間,你會發現阿什莫林博物館對於觀光客而言,不是一間多令人興奮的景點。但它這份傳統的特質,便是被稱為「博物館的博物館」的原因之一,它以整個博物館空間作為博物館發展史的扉頁,向我們展示博物館的初衷:透過展示來啟發、提倡大眾文化教育。
這份初衷在許多西方國際大館的前身(例如大英博物館,在開館初期多以「啟蒙廳」命名)都能引發共鳴,象徵著十八世紀的知識份子以理性探求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以及彼此討論、分享知識,進而推廣知識予普羅大眾的使命與熱忱。
如果抱持這樣的心情參觀,那麼這樣的場域本身就是神聖的,帶有某種不可言狀的儀式感。
重點二:必看「阿弗列珠寶」——專為英國史上唯一被尊稱「大帝」君主而作
當你抱持著這樣如「朝聖」般的心情漫步於博物館內,欣賞某些具神聖意涵的展品時,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比如下方這件盎格魯-撒克遜民族(Anglo-Saxon)的聖物「阿弗列珠寶」(Alfred Jewel)。
圖片來源:阿什莫林博物館網站(https://www.ashmolean.org/alfred-jewel)
展出資訊:Gallery 41, England 400-1600, Floor 2 (第41展廳,英格蘭400年-1600年展區,三樓)
阿弗列是誰?
距今超過一千多年以前,阿弗列統治著盎格魯-撒克遜人的王國「威塞克斯」,他成功率眾抵禦外來的維京民族的侵略,並統一了英格蘭南部,故得到「大帝」(the Great)的尊稱。
阿弗列也是一名學者,在他的指示下,拉丁文聖經被翻譯為盎格魯-撒克遜語的譯本,這些譯本手稿在他的領土內分發,並附有「指針」(aestels)。
指針是什麼?跟這件珠寶有何關係?
「指針」(aestels)是一個古老的詞,指的是用於閱讀或跟隨文本的工具,通常是細長的物件,幫助讀者在手稿中找到特定的行或字。
這些指針在中世紀的手稿中非常常見,特別是在阿弗列時代的盎格魯-撒克遜文獻中。它們可能由象牙及其他裝飾材料製作。使用這些設計精美的指針不僅是為了實用,還反映了當時對於閱讀和學習的重視。
據信,阿弗列珠寶原先可能是某個指針的構件,連接在一根木杖上,作為讀聖經時標示字句之用。寶石底部的龍頭頭部有一個圓柱形插座,其中實際的指針(可能由象牙製成)可能由鉚釘固定到位。受水晶保護的牌匾上以景泰藍琺瑯的精緻色彩呈現的人物可能代表視覺(並不是阿弗列大帝本人的形象)。
阿弗列珠寶的意義
珠寶的出土地鄰近阿弗列當時發動對維京人的反攻作戰的據點。日後,他取得了在愛丁頓(Edington)的關鍵勝利,其聲勢從此不再限於英格蘭南部地區。
你可以想像當時英格蘭南部統一後,在阿弗列的命令下,這些鑲著珠寶的指針在疆域內流傳,盎格魯-撒克遜人於是逐漸接受了來自羅馬的基督宗教信仰。
無庸置疑的,如果只想看一件展品,請不要錯過這件阿弗列珠寶。
重點三:原力啟動!感受物件本身「原真性」的力量
無論你是無目標隨意走動,或者是依照計畫趕往下一個展間,你或許會被一個特定的展品物件吸引了視線(或阻擋了路線)。「它」因為某種莫可言狀的理由使你停下行進的腳步。
是什麼讓你的視線和腳步停留了?
這種力量用博物館學的語彙來解釋,是使人產生「共鳴」(resonance)、引發「驚奇」(wonder) ,或者兩者皆有的情形。
你可能會特別想碰觸這樣引發我們這類感觸的物件(無論允不允許)。實際上,這是博物館擁有實體物件最大的優勢之一,也是博物館與娛樂公園最顯著的差別。
博物館展示的物件,具有「原真性」,儘管你之前在博物館的典藏庫網站或摺頁裡可能看過好幾次了;但當你實際上遇見這件文物,哪怕它的保存狀態、尺寸、色澤與你的印象或預期不同,依然會帶給你更真實的感受。
博物館最大的挑戰之一,就是如何「論述」這個已經與原本的文化脈絡斷裂的物件,讓物件仍保有引發人共鳴或使人驚奇的特質,並引發你與該物件互動的嚮往。(包含停下來欣賞、想觸碰、想知道更多這個物件背後的故事⋯⋯)
以前面提到的阿弗列珠寶為例
儘管阿弗列珠寶可能只是某個指針的部分構件(我們甚至不能100%確定這件事!),但無論是博物館網站的介紹,抑或是展版上的文字說明,都強調這是一件與英格蘭史上唯一的「大帝」相關的文物。
它的神聖性在於將基督宗教(羅馬)內化為盎格魯-撒克遜文化的一部分,並將重點放在「統一英格蘭南部」與「抵禦北方維京族」的那個人。1
透過這個物件本身,我們一窺距今一千多年以前,英國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大帝的偉業。
博物館的論述能豐富所展示的物件,再次賦予它脈絡,讓觀眾得以理解。但物件本身的力量是不言而喻的。
若你在「博物館的博物館」中,偶然因為某一個物件停下腳步,請好好感受它本身的力量。
註:
- 1683年,博物館雖向公眾開放,但有一定的限制。早期的阿什莫林博物館開放時間相當有限,主要的參觀者是牛津大學的男性學者,以及受邀的特權階層人士。儘管博物館沒有明文規定排除女性,但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女性的公共參與機會有限,因此實際上主要是男性訪客。隨著時代演變,直到1773年才開放給大眾。 ↩︎
- 但是,展版除了提到阿弗列統治的疆域內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以及他們北方的敵人維京族,卻沒有提到阿弗列統治疆域內「凱爾特民族」的蹤跡,因此無從得知當時同一個王國內不同族群的互動。 ↩︎
參考資料:阿什莫林博物館網站(https://www.ashmolean.org/)